萧县深化推进“乡村著名行动”
传承弘扬地名文化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萧县深化推进“乡村著名行动”
传承弘扬地名文化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地名孕育于一方水土,承载着一方文化。萧县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把乡村地名管理同乡村精准治理相结合,通过繁荣地名文化活跃乡村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把乡村与城市联通起来,挖掘地名内在价值把乡村资源要素积极释放,积极彰显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
一、织密乡村地名网,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
(一)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规范全县乡村地名命(更)名管理,全面系统梳理排查有地无名、多地重名、地名不规范等问题,按规定进行群众意见征集、风险评估和专家论证,并进行备案、公告,全面提升乡村地名精细度和规范化程度,有效服务乡村治理精细化、网格化需要。
(二)多起新时代乡村好地名。提高新生乡村地名文化内涵,建立乡村地名命名采词库,整体词库采编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坚决杜绝“大、洋、怪”等不规范地名在乡村地区滋生蔓延,用新时代的乡村好地名展示和提振美丽乡村精气神。
(三)规划乡村地名新风貌。结合乡村建设、村庄规模优化、行政区划调整,组织地名专家健全完善乡村地名方案编制管理制度规范,整体规划、通盘考虑,积极编制县级地名方案,打造融乡土气、时代感、文化性于一体的现代乡村地名景观。为强化地名方案对命名更名、标志设置、地名文化保护等事项发挥了积极的引导约束作用与我县相应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配套、同步更新、并行实施。
二、推动地名文化进村入户,助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
(一)讲好群众身边的地名故事。因地制宜建设地名文化展示设施,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充分利用好乡村文化墙、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公告板等阵地做好“乡村著名行动”宣传活动,组织地名专家采编乡村地名故事,广泛开展乡村地名故事寻访活动,用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脉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二)加强优秀地名文化传承保护。为加大乡村地区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积极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充分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规定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守护好精神家园,传承保护当地优秀历史文化。
(三)推动乡村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单位联动统筹盘活现有资源,注重创意设计,大力开发乡村地名文化产品,推动地名文化数字化、形象化,推动与文化旅游等项目深度融合,打造当地名片等系列宣介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地名文化项目品牌,让地名成为乡愁乡忆的特色文化符号。
三、深化地名信息服务,助力数字乡村大发展。
(一)推进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加大乡村地名信息采集汇集力度,对乡村地区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道路街巷、交通水利、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等地名信息实现应收尽收、常态更新、规范上图。积极发动群众依托图上地名自主上传各类兴趣点,提高图上地名感知度和活跃度。
(二)推动乡村标准地名规范使用。通过加强乡村标准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在各类标志标识、涉农法律文书、身份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等公文证件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规范使用乡村标准地名信息,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三)创新城乡区划地名“一张图”服务。整合县乡两级行政区划设置、已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数据、各类型乡村地名数据、乡村标准地址数据等,以“一张图”模式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社会治理、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标准、规范、详实的区划地名信息服务,切实发挥好数据底座作用。
四、促进地名利农惠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一)创新乡村地名应用场景。充分发挥“互联网+地名服务”作用,积极适应乡村建设、旅游发展,探索创新地名标志形式,擦亮美丽乡村的地名“名片”,持续提升国家地名信息库服务效能,推动地名服务与寄递物流下乡、工业品下乡、农村电商建设、在线旅游、智慧农业、乡村平台经济等深度融合,便利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二)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全面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通过智慧标慧加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运用,推广当地优秀地名历史文化,支持鼓励在乡村产业品牌宣传塑造中融入地名元素,培育打造一批各地公共品牌,助力本地优质农副产品、旅游服务资源等推介推广。
(三)提升地名建设知名度。积极发动和引导群众参与命名设标、地名文化挖掘、地名采集上图等乡村地名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地名建设知名度,充分将地名标志与便民服务相结合,丰富当地地名标志功能作用,提升当地乡村人居环境,为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萧县民政局
202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