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87229/201712-34269 信息分类: 政策法规
发布机构: 宿州市政务公开网
成文日期: 2017-11-15 发布日期: 2017-11-15 16:46
文  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2017-11-15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
政策咨询机关: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 暂无

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

来源:宿州市民政局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17-11-15 16:46 编辑:民政局

中共宿州市委办公室 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

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宿州市委办公室

                                   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15日

 

 

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

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6〕46号)、《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17〕28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组织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工作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市社会组织工作中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支持引导力度不够、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足等问题。从总体上看,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一些社会组织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各地各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宿州市情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激发社会组织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坚持放管并重,既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积极培育扶持,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确保改革工作平稳过渡、有序推进。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会组织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综合监管更加有效,党组织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基本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

三、完善社会组织发展政策

(一)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将政府部门不宜行使、适合市场和社会提供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及公共服务,通过公开竞争性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逐步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对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

(二)完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建立公共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整合各类资金资源,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品牌性社会组织。市、县(区)要按照各自登记数量10%左右的比例打造品牌社会组织。落实国家对社会组织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享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财政、税务部门要结合综合监管体制建设,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研究完善社会组织税收征收管理政策和票据管理制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社会组织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政策。把社会组织人才发展纳入全市人才工作体系,对社会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相关行业相同的职业资格、注册考试、职称评定政策,提高社会组织专职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专门人才给予相关补贴,将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落实和完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工资、社保、年金、津补贴等薪酬政策,按要求逐步建立薪酬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制度,每年至少要开展1次对社会组织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的培训活动。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将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纳入有关表彰奖励推荐范围。市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四)支持社会组织参政议政。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适当增加社会组织代表的人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在各级政协安排适当社会组织委员名额,发挥社会组织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五)引导慈善组织发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配套规章,做好慈善组织登记和认定工作,按照标准审批慈善组织的公开募捐资格,依法备案募捐方案,做好慈善组织、慈善活动等慈善信息的发布,促进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规范运行。

(六)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在服务企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开展行业自律、制定团体标准、维护会员权益、调解贸易纠纷等方面发挥作用,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使之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支持社会组织在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繁荣科学文化、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动员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一)降低准入门槛。支持鼓励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养老照护、公益慈善、促进和谐、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优化服务,加快审核办理,简化登记程序。对达不到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按照不同规模、业务范围、成员构成和服务对象,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实施管理,加强分类指导和业务指导。推动全市街道(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联合会在孵化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协调社区社会组织等方面作用。

(二)积极扶持发展。鼓励依托街道(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服务站等设施,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组织运作、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支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补贴活动经费等措施,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失业人员、农民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困难家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等特定群体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设立孵化培育资金,建设孵化基地。鼓励社会力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建立社会组织与社区建设、社会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全市“三社联动”机制建设全覆盖。力争到2020年,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5个社区社会组织。

(三)增强服务功能。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社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和基层政府委托事项,把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成为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街道(乡镇)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项目。

五、依法做好社会组织登记审查

(一)稳妥推进直接登记。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内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的科技类社会组织,以及提供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服务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为满足城乡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在社区内活动的为民服务、养老照护、公益慈善、促进和谐、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向县级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审查直接登记申请时,要广泛听取意见,根据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或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二)完善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查。对直接登记范围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继续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业务主管单位要健全工作程序,完善审查标准,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名称、宗旨、业务范围、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把关,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成立。

(三)严格民政部门登记审查。民政部门要会同行业管理部门及相关党建工作机构,加强对社会组织发起人、拟任负责人资格审查。对跨领域、跨行业以及业务宽泛、不易界定的社会组织,按照明确、清晰、聚焦主业的原则,加强名称审核、业务范围审定,听取利益相关方和管理部门意见。严禁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垂直领导或变相垂直领导关系,严禁社会组织设立地域性分支机构。对全市性社会团体,要从成立的必要性、发起人的代表性、会员的广泛性等方面认真加以审核,业务范围相似或相近的,要充分进行论证。

(四)强化社会组织发起人责任。发起人应当对社会组织登记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完整性负责,对社会组织登记之前的活动负责,主要发起人应当担任首届负责人。建立发起人不良行为记录档案。发起人不得以拟成立社会组织名义开展与发起无关的活动,禁止向非特定对象发布筹备和筹款信息。党政领导干部未经批准不得发起成立社会组织。经批准担任发起人但不履行责任的,批准机关要严肃问责。

六、严格社会组织管理监督

(一)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约谈、警告、责令撤换、从业禁止等管理制度,落实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制度。民政部门和有关党组织、各业务主管单位要建立负责人不良行为记录档案,强化社会组织负责人过错责任追究,对严重违法违规的,责令撤换并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推行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前公示制度、法定代表人述职制度。

(二)加强对社会组织资金的监管。建立民政部门牵头,财政、税务、审计、金融、公安等部门参加的资金监管机制,共享执法信息,加强风险评估、预警。民政、财政部门要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控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票据管理使用制度,推行社会组织财务信息公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组织财政、财务、会计等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依法处罚并及时通报民政部门。税务部门要推动社会组织依法进行税务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非营利性的监督,严格核查非营利组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落实非营利性收入免税申报和经营性收入依法纳税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税务检查,对违法违规开展营利性经营活动的,依法取消税收优惠资格,同时有关部门要对社会组织及其主要责任人依法做出处罚。审计机关要对社会组织的财务收支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组织账户的监管、对资金往来特别是大额现金支付的监测,防范、打击洗钱和非法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管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业务活动、对外交往的管理。民政部门要通过检查、评估等手段依法监督社会组织负责人、资金、活动、信息公开、章程履行等情况,建立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将社会组织的实际表现情况与社会组织享受税收优惠、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等挂钩。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合执法制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取缔未经登记的各类非法社会组织。对被依法取缔后仍以非法社会组织名义活动的,公安机关要依法处理。行业管理部门要将社会组织纳入行业管理,加强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做好本职能领域社会组织的登记审查,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相关部门做好对本领域社会组织非法活动和非法社会组织的查处。公安、物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外事等部门对社会组织涉及本领域的事项事务履行监管职责,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并及时向民政部门通报。实行双重管理的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要对所主管社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财务和人事管理、研讨活动、对外交往、接收境外捐赠资助、按章程开展活动等事项切实负起管理责任,每年要组织专项监督抽查,协助有关部门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指导内部管理混乱的社会组织进行整改,组织指导社会组织清算工作。

(四)规范管理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综合监管以及党建、外事、人力资源服务等事项,参照《宿州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执行,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已经成立的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本着审慎推进、稳步过渡的原则,通过试点逐步按照对直接登记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探索一业多会。

(五)加强社会监督。鼓励支持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按规定实施各类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办法,依法推进社会组织年度报告制度,规范公开内容、机制和方式,提高透明度;探索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评估信息公开、程序公平、结果公正;建立对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及非法社会组织投诉举报受理和奖励机制,依法向社会公告行政处罚和取缔情况。

(六)规范社会组织涉外活动。公安、民政、外事、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建立有效信息通报机制,落实有关社会组织涉外活动的规定,指导社会组织在涉外活动中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开展对外交流,发挥社会组织在对外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环保等交流中的辅助配合作用,在民间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党政领导干部如确需以个人身份加入境外专业、学术组织或兼任该组织有关职务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报批。

(七)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对社会组织完成章程规定的宗旨、自行解散、分立合并、依法被撤销及其他原因终止的,应办理注销登记;对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社会组织,要依法吊销其登记证书;对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社会组织,依法撤销登记;对未经许可擅自以社会组织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社会组织,依法予以取缔。完善社会组织清算、注销制度,确保社会组织资产不被侵占、私分或者挪用。

七、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一)健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社会组织要建立健全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实行决策、执行、监督分立。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是社会团体的最高权力机构,会员数量少于200个的,应召开会员大会履行职权;会员数量多于200个的,可按一定比例在会员中选举代表,组成会员代表大会履行职权。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主体,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纠纷解决机制,推行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制度,引导当事人通过司法途径依法解决纠纷。

(二)加强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建立行业性诚信激励和惩戒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建立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社会组织建立活动影响评估机制,对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重要事项应事先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强化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意识,社会团体设立机构、发展会员要与其管理服务能力相适应。探索建立各领域社会组织行业自律联盟,通过发布公益倡导、制定活动准则、实行声誉评价等形式,引领和规范行业内社会组织的行为。规范社会组织收费行为,严禁巧立名目乱收费,切实防止只收费不服务、只收费不管理的现象。

(三)推进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支持社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促进和谐的作用。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政府部门不得授权或委托社会组织行使行政审批。国务院及省政府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原承担审批职能的部门不得通过任何形式指定交由行业协会商会继续审批。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从严规范公务员兼任社会团体负责人,因特殊情况确需兼任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从严审批,且兼职一般不得超过1个。兼职不得领取社会团体的薪酬、奖金、津贴等报酬和获取其他额外利益,也不得领取各种名目的补贴,确属需要的工作经费,要从严控制,不得超过规定标准和实际支出。在职公务员不得兼任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负责人。

八、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领导

(一)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采取按单位、按行业或按区域等方式,加大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社会组织,可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或建立工会、共青团组织等开展党的工作,条件成熟时及时建立党组织。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具备组建条件的,登记和审批机关应督促推动同步建立党组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社会组织登记、检查、评估以及日常监管等工作,督促推动社会组织及时成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

(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会组织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党章赋予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开展工作,团结凝聚群众,保证社会组织正确政治方向;对社会组织重要事项决策、重要业务活动、大额经费开支、接收大额捐赠、开展涉外活动等提出意见;加强对社会组织分支机构党建工作的指导,对具备条件的分支机构,督促其及时建立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一般从社会组织内部产生,提倡党员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党组织书记。规模较大、成员较多或没有合适党组织书记人选的社会组织,上级党组织可按规定选派党组织书记。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公开承诺等活动。注重在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层和业务骨干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坚持党建带群建,推动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建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支持工会代表职工对社会组织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监督。

(三)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础保障。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党建工作基础保障。提倡企事业单位、机关和街道(乡镇)、社区(村)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党组织资源共享、共建互促,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根据实际给予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和专职党务工作者适当工作津贴。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主动支持党建工作。推动将党的建设写入社会组织章程。

九、抓好组织实施

(一)完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地方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完善研究决定社会组织工作重大事项制度;各级党委常委会应该定期听取社会组织工作汇报。各部门党组(党委)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制定本部门管理规定,配齐配强相关管理力量,抓好督促落实,确保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机构管、有人抓、有经费保障。完善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工作制度;县(区)也要建立健全相应机制,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社会组织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重视和加强社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完善社会组织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

(二)加强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各级民政部门特别是县级民政部门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日常工作。要重点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按照对社会组织执法监管不少于2人的要求配齐执法监管工作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对于社会组织审计、评估、公告等必要的经费由同级财政足额列入预算并及时拨付,确保服务到位、执法有力、监管有效。建立健全全市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加快实施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推进社会组织法人库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加快法规制度建设。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修订出台后,要及时研究制定我市实施办法。推进研究制定志愿服务和行业协会商会等方面的单项法规。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加强社会组织理论研究和文化建设,提高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五)做好督促落实工作。各县(区)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做好组织贯彻落实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和职责分工,抓紧制定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做好本系统社会组织改革工作。市民政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本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